今天连续遇到好几位妈妈提问:配资专业配资炒股
三四岁的孩子有些分离焦虑,不想上幼儿园,每天都得特别费劲地说服,我该怎么办?
理智上,妈妈们认为,孩子需要去上幼儿园,但情感上,面对每天表现得特别不情愿的孩子,妈妈们又不免担心:如果坚持送孩子去上幼儿园,会不会伤到孩子,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那么,幼儿园分离焦虑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上幼儿园这个程度的分离焦虑,会不会真的伤到孩子呢?这恐怕得从什么是分离焦虑说起。
什么是分离焦虑?
作为儿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分离焦虑与另外两个词紧密相关,一是依恋,二是关系。发展心理学认为,在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在儿童及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连结。当儿童体验到对特定的人有所依恋时,和他们在一起便能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儿童难过的时候,只要他们出现,儿童便会感到安慰。……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发展心理学》,罗伯特·费尔德曼,216)
有关人类依恋的早期观点,由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后来成为儿童依恋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
展开剩余84%他的基本观点是,和主要照顾者的专一关系,在质量上有别于婴儿和其他人形成的连结,同时,依恋为儿童提供一种家庭基地,当孩子变得更加独立的时候,就能逐渐漫步在离安全基地更远的地方。
安全依恋型:妈妈在时,孩子很自在;妈妈离开,孩子也会心烦;妈妈回来,孩子马上回到妈妈身边寻求接触。
回避依恋型:妈妈在时,孩子不寻求接触妈妈;妈妈离时,孩子看起来并不难过;妈妈回来,孩子会十分回避和冷淡。
矛盾依恋型:妈妈在时,十分依赖妈妈;在妈妈离开前就焦虑万分;妈妈离开后,孩子十分伤心;妈妈回来后,孩子的反应很矛盾,一方面寻求接触,一方面非常愤怒。
混乱依恋型:较矛盾依恋型更甚,混杂着平静、愤怒和伤心。
分离焦虑的杀伤力有想象得那么大吗?
可能正是因为了解到婴幼儿时期形成的依恋和关系会影响到孩子未来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同时和依恋对象的分离又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很多妈妈才会特别担心,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会不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
但如果仔细了解过关于依恋和分离的更本质的信息,而不是一见到“分离焦虑”就害怕起来,我们会注意到另外几个特别重要的事实:
第一,大部分孩子都会形成安全型依恋,他们能和主要照顾者保持亲密关系,同时也能接受适度的分离。
按照心理学家的研究,这四个类型在儿童中的分布是:
安全依恋型:大约三分之二
回避依恋型:大于20%
矛盾依恋型:大约10-15%
混乱型依恋型:大约5-10%
第二,受到不良抚养的孩子才更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比如大受到情绪虐待、身体虐待、得到漠不关心或者其他形式的不良照顾。
第三,依恋主要是在婴儿时期形成的,在一岁之前,大部分孩子的依恋类型其实已经确定,日后并不剧烈的生活变化,比如像上幼儿园这种程度的变化,并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依恋和关系。而且,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形成了安全型依恋,那么他会有能力去到离家庭这个“安全基地”远一点的地方,比如白天待在幼儿园。
所以,真心爸妈认为,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在不良照顾中长大,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特别担心上幼儿园这种程度的分离,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两个更积极的看法
放下对“分离焦虑”的过度忧虑,我们可以从两个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其一,孩子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个人适应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并使他们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的过程。
从个人的角度看,社会化是发展自我,养成独立人格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个人获得某种身份,建立和发展价值观与欲望,并且在顺利的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掘运用他或她的潜力。”
所以,对孩子来说,在适当的年龄适度离开家庭,开始幼儿园生活并且适应幼儿园生活,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经历。
其二,孩子需要伙伴关系。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除了需要与家庭成员建立亲密关系,孩子从3岁左右起,会开始需要友谊和伙伴关系,和同龄人一起做事,一起玩耍,他们会享受到同龄人的陪伴和游戏的乐趣。
一方面,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都会有次需求,另一方面,伙伴关系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非常重要。而在三岁左右上幼儿园,恰好和孩子在这个阶段发展伙伴关系的需求非常吻合。
所以,以积极的视角来看,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重要且有益的事,父母把上幼儿园当成一件“不得不”去做的、负面的事,其实不够明智。
别让父母的感受影响到孩子
对于几位对孩子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特别焦虑的妈妈,我的建议都是,自己放轻松,别把这件事看得特别严重,也别反复和孩子讨论“爱不爱去幼儿园”,放手让孩子慢慢适应。
对于一个形成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来说,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不困难,当然,刚上幼儿园,他可能感到陌生、紧张、拘束,但这和一个成年人到一个新环境,比如换个新工作的感受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快慢,都会适应,而且,孩子的适应能力,其实比大人想象得强得多。
对孩子来说,学习适应并达成适应,也是他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除了适应幼儿园生活,未来他还需要适应上小学、上中学,还有更远的,离家上大学。
很多时候,孩子对于上幼儿园的表现,其实是受到了大人的影响,或者更严重的,是大人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孩子的感受,限制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这个观念,20世纪最伟大的幼儿园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有过详细的阐述。蒙台梭利1870年出生,1952年去世,在她生活的时代,关于儿童依恋的心理学研究还没有展开,但她敏锐地观察到了儿童的一种心理畸变,她称之为“依附”,而且认为,孩子有这种表现,是因为成人的“人格替代”:
“有些儿童的个性是那样的顺从,以致他们的心理能力太弱而不能抵制成人的影响。所以,这样的儿童把自己依附于一个倾向于用他自己的活动来代替儿童活动的成人,他们变得过分依赖于成人。……他们请求成人的帮助,要求成人与他们一起玩耍,给他们讲故事,给他们唱歌,而且要求成人永远离不开他们。”
“成人往往通过他无益的帮助和有暗示性的力量使自己的活动替代儿童的活动,因而阻碍儿童的发展,然而成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成人通过他自己的行动来代替儿童的行动,不仅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而且可以微妙地把他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儿童。这种情况发生时,那已不是儿童在行动,而是成人替代儿童在行动”。
据我冒昧地推测,在不存在不良养育,但分离焦虑却特别明显的家庭中,很可能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父母或者其他成人经常会和孩子谈论“爱不爱我”、“爱不爱你”、“能不能离开爸妈妈妈”“爸爸妈妈不在怎么”、“上不上幼儿园”、“上幼儿园开心不开心”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把父母自己的忐忑不安不断地传递给孩子,于是,就成功地引导出一个充满焦虑不安的孩子。
总之,真心爸妈认为,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幼儿园分离焦虑的杀伤力,很可能都被成人不适当的夸大了,并且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需要做的,其实并不是不断地说服孩子,而是理智地说服和克制自己。
真心爸妈(徐智明 / 高志宏)
致力于发现家庭教育底层逻辑。著有《育儿基本1、2》、《阅读手册(上、下)》。开创全学科自主阅读体系,倡导自主学习。两孩父母配资专业配资炒股,现居北京。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十大实盘配资排行_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_股票实盘配资平台观点